近幾個月,豬行持續低迷,絕大多數養殖戶(場)進入虧損期,有的甚至深度虧損。據調查,養殖戶的養殖成本一般在12-13元/公斤,豬場一般在14-14.4元/公斤,如果按體重在100公斤出售,銷售價格為11元/公斤計算,養殖戶每頭豬虧損100-200元,豬場每頭虧損達到300-340元,如果豬價更低,養殖成本更高,則虧損更加嚴重。“怎么辦?”已經成為養豬從業人員問自己、問別人的口頭禪。
正確理解和面對豬行的變化
眾所周知,豬價的變化是有周期性的,是常態,絕非偶然。豬價的變化首先取決于供求關系,供大于求,價格下跌,供小于求,則價格上升。我國雖然規模化進程在加快,但小型養殖場和散養戶還是主體,我國對這個群體養豬沒有準入制度,也沒有退出機制,而且這個群體進入和退出成本較低,這就導致這個群體想養就養,不想養就不養,想多養就多養,想少養就少養,造成供應的不確定性,也就造成豬價的不穩定性,忽高忽低。另外宏觀經濟形勢、國家的一些政策、國民消費水平、豬病是否流行,這些因素也都在影響供求,影響到豬價的變化。因此,在我國,豬價的變化甚至劇烈的變化,過去有,現在有,未來幾年還可能有。
養豬從業人員要有成熟的心理準備,這都是正?,F象,不要因為豬價高而沾沾自喜,豬價越高,要越擔心,要知道,收獲的背后意味著要付出;也不要因為豬價低就垂頭喪氣,豬價越低,意味著反彈的概率就越高,反彈的空間就越大,風雨過后是彩虹,關鍵是你能不能堅持,有沒有實力堅持。
提高生產水平,降低養殖成本
提高生產水平是指提高每頭母豬每年提供的商品豬數和降低每頭育肥豬的造肉成本。母豬的費用是相對固定的,它提供的商品豬數越多,分攤到每頭豬上的成本越低,養殖成本也越低。假如每頭母豬每年的飼養成本為4000元,如果它每年能提供20頭商品豬數,則分攤到每頭商品豬的母豬成本為200元,如果提供14頭商品豬數,分攤成本變為286元,每頭豬無形中提高了86元成本,換句話說,生產水平高(每頭母豬年提供商品豬數20頭)比生產水平低(每頭母豬年提供商品豬數14頭)的豬場每頭商品豬成本低86元,如果按照100公斤出售,每公斤為0.86元,這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數。歐洲每頭母豬每年可提供超過25頭商品豬,而我國僅為13.95頭(2012年)。
要想提高母豬年提供商品豬數,就要提高母豬產仔數,降低仔豬的死亡率。而要達到這個目的,提高責任心,加強母豬營養,提高飼養管理水平,提高防疫水平。
但恰恰相反的是,在豬行低迷的情況下,有些人認為不管怎么喂都是虧損,豬活著就行,于是為了所謂的降低成本,放松管理,減少工人開支,減少防疫費用,降低營養水平,減少飼料支出,特別是在母豬階段尤為明顯。有些養豬者甚至都不喂母豬飼料,只喂一些糠麩或者粗飼料,殊不知,這種情況下,雖然投入少了,但生產水平隨之下降,產出更少,利潤更低,虧損更大。而且這種做法對生產的不利影響是長期性的。
盈利多少,虧損多少,不僅僅取決于投入,更取決于產出。相對來講,產出越高,成本越低;產出越小,成本越高。要知道,投入和成本是兩個概念,不是投入越少,成本越低。只有合理的投入,高的產出,才能降低成本。
對于育肥豬,仔豬前期的飼養決定其一生的生產性能和生產成本。因為仔豬前期是生長發育和生理變化大的階段,如果飼養條件和飼養水平不能滿足其生長發育規律,其生長性能受到抑制,生產成本自然增加。因此仔豬前期要養好,重中之重是提高初生
重和斷奶重,提高斷奶后的采食量,減少斷奶應激,延長保育時間。仔豬30公斤之前重要,30-60公斤次之。
部分人應選擇退出
中國的養豬業已經是一個高風險、高投入,但收益卻不確定的行業。高風險體現在行情風險、疾病風險、生產指標低造成的高成本風險;高投入體現在國家對環保的要求、食品安全的重視、原材料的上漲、勞動力的短缺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因此,沒有實力者想在這個行業長久生存下去,幾乎不可能。
對于那些靠賭行情掙錢,有投機心理的養豬者;養殖觀念落后,養豬生產水平低,不能提升的養豬者;養殖條件差且難以改變的養豬者,應盡早退出,避免損失更重。
種豬結構調整
在豬行低迷時,正是種豬結構調整的好的時期。淘汰產仔數少、泌乳能力差、產后不發情或者發情異常、有遺傳疾病、有趾蹄病、自身不健康,后代體弱多病的、6產以上的老齡母豬,補充健康、有良好遺傳血統的后備母豬,為保證在下一輪的豬價上漲期有豬出售做好準備。
但要注意,在后備母豬的補充上,要選擇健康的有良好遺傳的后備母豬,做好購買數量和配種計劃,避免出現豬群周轉困難,影響正常生產。
把握好出欄時機和出欄體重
賣豬要隨行就市,避免賭行情。據了解,雖然過去少數人確實賭贏了,但現在大多數人虧損更慘。目前有不少養豬者仍有三四百斤的豬沒有及時出售,就是認為豬價在春節后能夠上漲,結果適得其反。筆者前幾天見過一位,在豬價15.6元/公斤時,不愿出售,自己認為能漲到18元/公斤,結果100多頭豬至今未售,損失慘重。
作為一名理性的養豬者,如果長期養豬,既能遇上豬價高的時候,也能遇到豬價低的時候,養豬至少能取得平均利潤。現在中國的豬行越來越沒有規律性,過去,人們沒有總結的時候,確實有一些規律可循,比如每年的五六月份豬行較低,十月份豬行較高,春節后有一個豬價上漲期。但人們都意識到規律后,規律就不是規律了,比如,一些人認為2013年和2014年春節后豬價會上漲,卻沒想到,豬價反而下跌更多。
豬行低迷時,出欄體重不宜太大,太大更易虧損。豬越大,料肉比越高,成本也越高。豬在100公斤時,料肉比約為3.3:1,即3.3斤料長一斤肉,按照飼料1.6元/斤,每斤肉的飼料成本就是5.28元,如果豬行低于5.28元/斤,多養一天多賠一天,這還沒有包括別的費用。因此,出欄體重一定要適宜。
作為一名養豬從業人員,面對低迷的豬行,倍感憂慮,但我們不能左右,只能看清形勢,練好內功,樹立信心,迎接養豬春天的到來。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并不保證數據的實時準確性,也不形成實際生產、投資指導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