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在今年的兩會上,71歲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楊志?!斑f條子”說民情感動總理的事件被各大媒體爭相報道,楊老先生在題為《敢問中國農業發展路在何方》的發言中,提出保護耕地資源和水資源刻不容緩、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化等建議,還重點反映了農民對中央政策的期盼與擔憂,特別提到擔憂地方干部“截留”中央的惠農政策。發言中,許多委員幾次跟著楊老一起落淚。楊老先生對農民的深厚情感和對中國農業的憂患意識深深感動了我。讀過金宏宇總經理的這篇文章,我想,上有像楊老先生這樣的直諫者,下有像禾豐人這樣的一線耕耘者,我們中國的農業一定能搞得好,中國的農民一定能富裕起來。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后,就很少有稱得上典型的描述農村、農民的文學作品,“劉老根”、“馬大帥”是少之又少的幾乎獨樹一幟存在的、以農村為視角的新農民的縮影?;仡欉@些,才發覺市場經濟不僅僅讓城市人群匆忙中親吻物質主義的額頭,也使人們不再關注當下的農村變化,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更加突出了鄉村的萎縮、匱乏、忍辱負重。如今,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被提上議事日程,國家又把視角大手筆地推移到農村,關注農村、關注農民就是關注和諧社會的建設。
中國之大,很難用一種典型的農民形象來代表中國農民,東西部的差距,既是自然資源的差距,也是農耕文明與工商文明之間的差距。如今,農民種糧價高多種,價低少種,不敢多種,不會不種,標志著農民的種植觀念已經發生改變,農村經濟單純的以糧食生產為主的狀態發生了改變,標志著傳統的農民開始解體,新的產業農民正萌芽破土。身在西北,對西北的地瘠民貧深有了解;身為管理者,對經營的復雜和風險也深有感受;生在東北,到過華東和廣東,更看到了東西部自然環境和經濟環境的鮮明對比。適合農民,能持續經營并保持優勢的農民產業,我認為與電視中上演的不一樣,華西村和南街村不可復制,東部的工業化也僅代表少數,能夠扎根農村并長久經營有優勢的,東西部都有經驗可循、可交流的,應該還是畜牧養殖業以及由養殖而衍生的中間經營環節。
飼養業的大力發展好處多多,參照農業部總經濟師朱秀巖的文章所述,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實現糧食增值;促進食品加工、皮革服裝、生物制藥、物流、餐飲等二、三產業發展;可以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增進農民就業;種養結合,牧果互促,立體開發,循環利用,有利于改善農村生活環境等等,這些宏觀的益處促使我們國家大力推動畜牧養殖業的發展,除此之外我認為在以下方面更可帶動農民進步:
首先,飼養技術的掌握有利于農村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養殖是一門復雜科學的應用,也是在實踐中逐步提高的技能。以養殖為終身事業,適合農民利用自身的優勢,與土地為伴,做自己熟知的工作,無背井離鄉的苦惱,有相互比較競爭的環境,促進農民開發自身的智慧和致富欲望,通過鼓勵和榜樣的帶動,長久延續產業優勢。
其次,飼料工業的發展,民營飼料企業生存和競爭的需要,使飼養技術從院校傳播到農村,代替國家投入而進行很多科技下鄉的活動,使農民養殖得到技術的支持和成功的保障,有效調動社會資源。
第三,養殖與飼料工業的發展所衍生出來的經銷商隊伍,是活躍在農村的商人隊伍,他們利用自己的資金和網絡優勢對養殖進行扶持。如果把全國的飼料經銷商所運營的資金進行統計的話,保守估計得有上百億的民間資本在支持農民的養殖致富,這一層面的人群有效推動了農村的經濟建設。
第四,有利于城鄉的融合,改變城鄉對立的局面。城市生活是農民艷羨的樂土,改革的重心偏重城市后,農村發展顯得被動與落后,而飼養業的發展,使屬于工業的飼料與屬于農業的飼養緊密聯系起來,技術的交流,使先進的科技與急需改善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而大量的經銷商隊伍和企業的服務隊伍頻繁往來于城市與鄉村,形成城市與鄉村連接的紐帶。
第五,有利于農民隊伍素質的提高,促進精神文明建設。飼料工業的競爭和發展,大量的養殖研討會和培訓會,經銷商隊伍的活躍發展,造就了很多勇于開拓、探索和創新的農民,為農村注入了市場經濟意識、創新意識、開拓精神等很多新元素,形成了新的農民精神世界?,F代的農民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被動,他們開拓土地以外的生存空間的姿態主動,他們更愿意嘗試商業活動的方式,體驗與土地沒有直接依附關系的人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所設想的農村生活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是以城市文明的標準制定的,現代化是衡量新農村建設的關鍵要素,這可能是中國農民地位繼“翻身”與解決溫飽之后又一次偉大的歷史變化。如今的農村生活異常復雜,迅速多變,難以準確把握,但關注主流,關注能帶動農民致富的主要環節,就是關注新農村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