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非瘟流行已經一年多了。回過頭來看以往的兩次大膽預言,大多數逐漸成為了現實,心中沒有絲毫的竊喜,相反又多出了幾許的悲哀。這既不是那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絕望,更不是“舉目見日,不見長安”的悲壯,仿佛是“淵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的無奈。
這一年非瘟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已過萬億,間接損失更是難以估量,何況損失還在繼續。不過,當我們再次回首總結,卻發現經此一疫,畜牧飼料業正在發生著許多重大結構性變化。
一、養豬業發生的結構性變化
1、養豬業原有的格局將被打破,形成新的狀態。
非瘟雖然對散養戶和規模化豬場及產業化大集團造成的相對損失是差別不大的,但是由于承受風險的能力完全不同,所以進行復養的力度存在著巨大差別,目前是實力雄厚的大集團瘋狂復養、建場及并購,能力中等的養殖場謹慎試養,而絕大多數散養戶只能望洋興嘆,選擇觀望或者退出了。畢竟在復養成功率存在巨大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匆忙復養,對于中小型養殖場來說無疑是“玩命”!而對于多點復養的大集團來說只是“玩概率”,這顯然是不對等的競爭。結果自然是多數散養戶自動放棄,讓出曾經的市場份額,讓位于中小型家庭農場、中大型養殖場和集團化養殖企業,形成新的養殖結構:規模普遍增大,大集團占比增加。
2、凡是過去養豬密集區,都成為了非瘟高發區,并且損失較為慘重。
養殖總量相對少的西北損失小,東北地區第 一輪雖然是起點,實際上損失低于除西北以外的其它地區。過去存欄量大的地區損失都比較大,尤其是南方發達地區。雖然國家的“南豬北養”計劃徹底失敗了,但是新崛起的產能大多數都是建立在新的養殖密度低、非瘟發生較輕的北部區域,同時非瘟發生嚴重地區的復養進行得也是緩慢而有限的,因此,非瘟使得養豬業的分布發生了重大改變:以往養豬多的區域養豬量減少,養豬量少的地區養豬量增加,并且新增產能都是優 質產能,不但條件好而且規模更加合理。原因有三:a、非瘟防控的需要;b、環保嚴管的作用;c、豬肉供應方式改變的影響。這種產能布局較之扶持政策吸引的、一窩蜂式的投資增產要理智和健康得多,效率也自然高許多。
3、養豬規模更趨于合理化。
單位面積養豬太多,疫病難控,風險加大。單位面積養豬太少又太不經濟,所以只能劃小單位,進行充分隔離消毒防疫,甚至實行母豬、保育、育肥相互隔離且獨立的兩點式或者三點式飼養管理模式。大而有序,同時嚴格控制養殖密度。努力實現規模化、工廠化、信息化、智能化與可控化相結合的新模式。不管是哪種類型的養殖場,都會將防疫作為第 一要務,在保證養活的前提下規模最 大化,從而實現利益最 大化。這樣合理化的豬場格局,環保的問題隨之解決了,為生存而環保和為了滿足環保要求而投資求生存的意義不可同日而語。
4、資本大佬和實業大佬投資養豬業,必然會加速行業整合速度,在催生許多行業成長奇跡的同時,也會產生許多經典笑話。
大躍進式的養豬所產生的后果可能是:一方面快速造就一些高大上的產能,在短期內起到彌補產能不足的作用;另一方面會產生一大批“政治任務式的項目養豬”,上得快,死得很慘。我堅信兩點:1、養豬是專業化非常高的工作,決定長期成敗的不是資本的力量與規模多大,而是經營理念與飼養管理水平。2、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體制比資本和設施條件對能否養好豬的作用更大。某些大集團是“帶著任務來淘金的”,在機會結束后就會鎩羽而歸,它們是不愿意掙農業的“笨錢”和“小錢”的。有一句歇后語很形象:老鼠下崽——都是為貓準備的。
我不得不說政府的產業政策都是好意,但是大多數卻都成了“遲來的愛”!雖然這樣的說法有些過了,不過可以肯定地說,如果非瘟致死豬的補貼政策能夠實事求是地真正落實到位,就不會出現非瘟這么快的傳播和擴散。現在豬源缺乏了進行各種補貼,對于現存企業當然是利好的錦上添花,而那些曾經是養豬中堅力量的許多養殖場恐怕只能是欲哭無淚了。現如今豬行暴漲,剩者為王,豐厚的利潤回報足以吸引一大批企業鋌而走險時,政府強有力的各種鼓勵養豬的政策卻紛紛出臺了,只是在非瘟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之前,這樣的“雄心壯志”和“膽大妄為”對中國養豬業是福還是禍,還真是不得而知的事情。這樣的經營方式成功了自然是皆大歡喜了,在羨慕嫉妒恨中成長起一批超級富豪組成的超豪華鋼鐵養豬戰隊,自此養豬業的格局將進一步升級到相對穩定成熟型 。可是,一旦出現大面積的失敗,養豬戰隊恐怕也要精銳盡失、一蹶不振,陷入很長一段黑暗的隧道期。盡管我真心不想看到這樣的結果發生,卻不得不在此提醒一下:不可控的瘋狂,常常意味著滅亡。我還要弱弱地自語一聲:非瘟真的可控了嗎?千萬不要樂極生悲。
二、相關養殖業發生的變化
由于豬肉占肉類產品的比重超過50%,非瘟使得中國存欄能繁母豬數量大概率的不足正常存欄量的50%,這意味著豬肉的缺口超過2000萬噸以上,其它肉類的增長加上豬肉的進口和庫存冷凍肉的投放,短期內是無法彌補這么大的缺口的。在豬價高企的拉動下,所有豬肉替代品的價格都會相應地上漲,所有產肉動物的養殖量都會增長。當然它們的養殖量增長速度和價格上漲幅度都不會高于養豬業,當豬肉價格高于消費者心理承受力時,消費力會受到抑制,消費量下降。
我敢預言非瘟會徹底改變豬肉的兩個地位,一個是豬肉占肉類的比例會被禽肉和反芻動物肉搶占一部分份額,滑落到不足50%。另一個是豬肉同牛羊肉、禽肉的比價會發生改變,豬肉的相對價格提升了,就像匯率的變化一樣。
三、飼料業發生的變化
飼料行業是養殖業的服務性行業,它的發展變化不僅僅受到行業內部競爭的影響,更要受到養殖業及食品加工業發展變化的影響。此次非瘟引起的行業結構性變化,對飼料行業將發生的結構性變化有以下幾個重要方面:
1、高品質飼料占比提高,低檔飼料迅速減少,從而加速行業整合。
2、產業化集團飼料占比增長,代工飼料業務增加。
3、養豬場選擇飼料供應商,在標準提高的同時,盡量減少廠家,以降低非瘟防控的風險。
4、有助于提高豬群免疫力和抵抗力的產品暢銷,生物發酵飼料發展勢頭迅猛。
5、全價料占比進一步提高,濃縮料和預混料銷量減少。
6、過去的養豬密集區飼料消費量減少,而養豬少的區域飼料隨著養豬量的增長而銷量增加。
7、飼料企業的數量較大幅度減少,飼料企業業務多元化普遍。
8、除了豬飼料較大幅度下降以外,家禽、反芻、特種等飼料都會較大幅度增長。
9、散裝飼料車會被大面積推廣使用。
非瘟形成的極端行情,對于行業的發展變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巨大作用。豬飼料企業的轉型升級使得飼料行業狼煙四起,為了爭奪市場份額的惡性競爭將此起彼伏,飼料企業的利潤會受到很大幅度的壓縮,新產品層出不窮,新理念眼花繚亂。如果再加上禁抗的實施,飼料行業的故事和事故必然是精彩紛呈,你方唱罷我登場,南腔北調眾生相!看來,受非瘟虐待的不僅僅是豬,與之相關的人們,絕大多數都是在水深火熱中浮沉與掙扎,誰能破壁圖騰,靠的不是運氣而是洞見力與實力。讓我們一起“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吧!